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速递 | 博物馆的未来:重塑观众体验

张经纬 社科文献 2021-05-20


每日一签

国际博物馆日


18

五月

星期二

博物馆观众不是一个空空如也的器皿,坐等我们将智慧灌输其中。


——《博物馆体验再探讨》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面对2020年疫情的冲击,“恢复与重塑”不仅是大多数博物馆正在面临的挑战,也是今年第45届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


观众是博物馆的核心,在参观过程中,我们的关注点和专业管理人员有何不同?我们更愿意去什么样的博物馆?约翰·福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林恩·迪尔金(弗罗里达大学)直接把镜头对准观众本身,分析观众参观博物馆的行为,并完成了一本有趣的著作:《博物馆体验再探讨》。在下文中,张经纬将从业内人士的角度,结合这本著作的分析结论,谈谈如何从博物馆方和观众的双重视角,重塑博物馆体验。

 


《博物馆体验再探讨》,[美]约翰·福克/ [美]林恩·迪尔金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4月。



01

博物馆人眼中的博物馆
VS
观众眼中的博物馆

 

什么是博物馆体验?这本研究型著作将当今博物馆所面临的状况,从根本上分为两个方面:一、博物馆想让参观者看到些什么,得到些什么?二、观众们想在博物馆里看到些什么,而他们实际上又看到了些什么?


简单来说,博物馆体验包括两个视角,博物馆方的自我认知与观众的认知。比方说,博物馆策展人通常认为参观者是为了欣赏艺术、了解历史上的文明、与古典世界融为一体等等崇高的目标,在做好了充分的提前准备工作,甚至精心打扮一番后,才来到向往已久的博物馆。


而实际上,研究显示,绝大多数参观者确实怀着一种“崇敬感”来到这个“宁静且神奇”的场所。但是,他们最关心的,其实是前往博物馆时的交通时间、停车问题、几点关门,以及博物馆餐厅的饭菜好不好吃,有没有值得购买的打折文创纪念品,比如玩偶、徽章、明信片,或者冰箱贴。如果要在这份列表中加入些貌似“专业”的主题,可能会是博物馆里的展品是不是都是真的?这些文物都很贵吧……


博物馆里的网红文创。(照片均由作者提供)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真的是“阳春白雪”不巧遇到了“下里巴人”了吗?其实并非如此。站在博物馆策展人的角度,不得不承认,其设想的观众在很多时候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资深艺术史专家,来到展厅里,仿佛随时随地都可以笑谈上下五千年。


而现实中来到这里的观众,基本都是在“工作、做礼拜、购物以及其他休闲活动中做出取舍”之后,才选择了博物馆。说得再明白些,在最普遍的观众们看来,去博物馆参观其实和去电影院、健身房、购物中心、网红餐厅,以及家里的沙发一样,是周末或空闲时段里,放松身心、休闲娱乐的一个选择。只不过这个选择,在时下听上去比较“高大上”,能让自己感觉在建构“合格的父母”这个身份时更自信一点,或者只是在朋友圈里晒图时能博得更多点赞。


一方面,是博物馆(或家长)希望参观者仅仅通过参观,就在2-3个小时里,奇迹般地变成古代艺术史的专家——实际上,要全面解读任何一家正规博物馆的陈列,都恐怕需要几个博士学位的积累。另一方面,则是惨淡的现实。当研究者询问一个半大男孩对一年前参观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经历时,他对两三个小时的参观过程只留下这样的记忆,“我不记得了,我想我们去看了恐龙。男孩们在恐龙的周围跑来跑去……除了吃午饭我不记得其他事了”。


观察恐龙化石的孩子与父母。

 

平心而论,以传授、传播知识为宗旨的博物馆,只给观众留下这样并不算美满的“博物馆体验”,或许是一件令布展者和参观者都略感遗憾而尴尬的事情。

 

02

如何找回“宁静且神奇”的博物馆

 

直面尴尬本身,至少好过心照不宣的继续尴尬,因为发现问题本身,就意味着距离问题的解决又迈近了一步。《博物馆体验再探讨》的两位研究者,也确实给广大博物馆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同样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给予馆方和观众。


首先,对于馆方来说,传统的展线逻辑依然重要。展览的策划者通常会借助陈列的结构(参观的顺序),传递一种知识的逻辑。比如,在动物园、植物园、地质馆、科技馆等机构中,布展者会通过分类方式,传递自然世界的体系,以及“进化”的观念——毕竟,哺乳动物、鸟类、水生植物、陨石标本这些分类,对大部分参观者都能一目了然。而这种“交互”机制,可使观众在参观的同时,完成自助的学习过程。


与此同时,如今与日俱增的博物馆也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越来越多的汽车、金融、电信、航天、3D打印等行业或新兴产业博物馆,可以满足参观者多元的兴趣。毕竟,我们虽然无法在2-3个小时里,速成为一个古代艺术专家,但要在这段时间里了解一个充实、具象的主题,已经足够了。


中国3D打印文化博物馆。

 

其次,对于参观者来说,这样的建议同样奏效、可行。既然博物馆可以从一个“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那么参观者也可以通过拆分目标,来获得更多积极的体验。研究者调查发现,许多带着孩子前往博物馆的年轻父母自己也只有极其有限的参观经历,他们在博物馆里两眼茫然的同时,又怎能奢望自己在展厅中跑来跑去的孩子,在极短的时间里就展现天赋异禀,成为艺术品鉴赏小天才呢。


因此,我们的体验专家也建议,如果观众们放弃一次看个够,一口吃成文物专家的“雄心壮志”,每次都带着一个短期就可以实现的“小目标”来博物馆寻找答案,或许就有更高的满足感。比如,花一个小时来了解一下陶瓷的烧制过程,或是从史前马车轮子到现代汽车橡胶轮胎的进化之旅,又或者古代造纸工艺的流程,都是方便操作且卓有成效的参观策略。


当然,更真实的观展数据其实还显示,虽然人们在回想观展的过程中,都很难指出哪些具体领域给人留下最深印象,但无疑都将参观博物馆的经历记忆为一段与家人、朋友、同学或老师共同相处的温馨时光。


在博物馆里学习新知的孩子与父母。

 

因此,有时将参观博物馆理解成一种等同于享受游乐场、电影院、网红餐厅一样的休闲体验,而非“崇高、典雅”的学习场所,也能让我们回归博物致知的初心。


今天第45个世界博物馆日的主题是“恢复与重塑”。抛开“高尚、典雅”知识殿堂的固有印象,回归博物致知的初心,在博物馆中找到与家人、朋友共度的温馨时光,不妨可以视作重塑博物馆体验的好办法。


共度博物馆里的温馨时光。


(本文节选自新京报书评周刊,作者:张经纬;编辑:李永博;校对:李世辉。)



如果今天无法与家人或朋友在线下来一场博物馆奇遇记
那么不如来“线上博物馆”转转吧
我们将与中国科技馆一同进行一场专场直播!
带你了解科技馆、博物馆的奥秘
与馆长们深入交流、了解各项展品背后的故事

5.18晚19:00,
我们将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天猫旗舰店直播间,
与你不见不散!




主讲人

建成

中国科技馆副馆长

欧建成,中国科技馆副馆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自1983年加入中国科技馆以来,先后参与了本馆一期、二期工程建设和新馆建设,期间组织开展了大量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包括科技展览、科技会议和科技专家学者的“走出去”和“请进来”,为推动文明互学互鉴、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中国科技馆加入相关国际组织、促进我国科技馆事业与国际接轨并争取话语权,作出了积极贡献。


多年来,开展了大量学术研究和交流工作,翻译或译审国际科学中心/科技馆方面的著作,主要包括《当代科学中心》《博物馆体验再探讨》《旧金山探索馆展品集》等。这些译著对于我国科技馆事业的建设、发展和运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被国内科技馆同行奉为圭臬。


小凌

首都博物馆

学术委员会主任

郭小凌,历史学硕士,教授。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世界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此后任教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主要研究世界上古史和西方史学史。


曾担任首都博物馆馆长。现为首都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任、《博物院》主编;兼任北京大学等校教授、故宫博物院文明古国研究所名誉所长 、中国世界古代史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等职。



《博物馆体验再探讨》

简介


《博物馆体验再探讨》首次出版于1992年,历30年不衰,是对博物馆、科技馆“观众”这一受众群体进行研究的典范之作。如今,作者约翰·福克和林恩·迪尔金结合过去二十年在博物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进展,更新了这一重要的学术著作。


《博物馆体验再探讨》此次再版由中国科技馆策划、翻译,是研究观众博物馆体验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书,博物馆从业人员必读宝典。



向上滑动阅览目录


序/1

前言/1


第一章 导论——学习的情境化模式/1

学习的情境化模式/4

用基于需求的情境化“透镜”审视博物馆体验/9

小结/11

给从业者的建议/12

 

第一部分 参观开始前

第二章 个人情境——与身份相关的动机/17

参观博物馆与休闲/19

参观博物馆的原因/21

从身份角度去描述博物馆观众/27

人们不参观博物馆的原因/32

小结/42

给从业者的建议/43


第三章 社会文化情境——社会中的博物馆/45

作为社会机构的博物馆/46

对比体验/50

社会文化生态学/54

小结/61

给从业者的建议/62


第四章 个人情境——先前经验、兴趣和知识/64

先前经验/66

信息来源/67

兴趣/73

既有知识/76

参观计划/78

小结/79

给从业者的建议/80

 

第二部分 参观过程中

第五章 实体情境——展览/83

传递博物馆信息/89

观众的参考框架/104

小结/108

给从业者的建议/110


第六章 实体情境——不只是展览/111

观众与博物馆环境/113

情境的汇集/122

小结/126

给从业者的建议/126


第七章 社会文化情境——在博物馆里/128

家庭观众/131

成人观众/137

参加学校实地考察的观众/140

关注其他观众/143

只身前来的观众/145

与博物馆员工交流/146

项目/149

小结/154

给从业者的建议/155


第八章 情境的相互作用——作为格式塔的博物馆/156

作为体验的博物馆/157

制订博物馆参观计划/158

到达博物馆/161

第一印象/163

观众的态度和情绪/173

小结/176

给从业者的建议/176

 

第三部分 参观结束后

第九章 博物馆体验的记忆/181

博物馆记忆/183

博物馆记忆的建构模块/190

个人情境/191

社会文化情境/192

实体情境/194

博物馆记忆的设计/197

作为学习的博物馆记忆/200

小结/202

给从业者的建议/203


第十章 衡量博物馆在学习方面的影响力/204

加州科学中心洛杉矶科学教育研究(LASER)项目/208

关于面向女孩的自主选择式科学项目的长期影响的回顾研究/225

研究总结/230

小结/232

给从业者的建议/233

 

第四部分 博物馆参观的专业指导

第十一章 为博物馆体验提供支撑

——参观开始前、参观过程中和参观结束后三个阶段/237

引言/237

制定提升观众体验的博物馆目标/239

参观开始前/245

参观过程中/251

参观结束后/273

 

第五部分 超越参观

第十二章 21世纪的博物馆/285

博物馆成功的关键/288

作为教育机构的博物馆/290

共同创造博物馆体验/296

创造超越教育的价值/298

作为更大范畴的一部分/300

展示和记录价值/303

小结/305

给从业者的建议/306

 

附录/307

注释/316

译后记/377




请用淘宝App扫描二维码

订阅开播提醒

5.18晚19点直播间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